塘河镇位于江津西南部,因22公里塘河蜿蜒过境而得名。在塘河的河床上,时不时能看到有人在捡拾石头。这些石头源于白垩纪时期,上游河流冲刷沉积在矿床形成的卵石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石英质玉河磨籽料。沉睡亿年的石头注定会为这片宁静土地带来不同寻常的发展……
遇津而彰,璀璨玉石之路
石出高山,玉入江河,因渝而显,遇津而彰。其实,塘河产玉是不奇怪的,它与塘河神奇的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塘河,地处川渝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早在2000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明清自建王爷庙开始,陆续建房成为集镇,至清朝乾隆年间趋于兴盛。塘河自重庆四面山和四川合江福宝风景区款款而来,经合江、自怀到塘河镇槐花村入境22公里至石门入长江,在塘河境内形成22公里的水上游览线。塘河自古为水运要冲,明清时代就是重要的物质集散地,是川东古代时期重要的水路码头之一。
地处江津境内长江以南的塘河等流域,来源于白垩纪时期(距今约1.5亿年)古河流冲洪积沉积矿床的卵石层,该卵石层中存在大量的石英质玉河磨籽料。地球造山运动结束后,部分石英质玉河磨籽料随山洪冲刷到小溪,再经小溪广泛散布到周边流域的河滩卵石中。从经年的历史地理角度看,跨越亿万年的河流冲刷和造山运动淘汰掉的是糟粕,沉淀、存活下来的必定是闪光的历史精华和稀有的宝藏。塘河产玉的事实是大自然的馈赠,为长江要津、长寿富硒之乡一方宝地江津之福分了。
目前,塘河镇及周边地区已吸纳600余名江津玉石爱好者,已收藏玉石20余吨。玉石交易市场在塘河古镇景区,于每周六13时如约开市,现已成功举办5次,累计成交玉石3吨,销售金额超20万元。
下一步,塘河镇计划成立江津玉塘河协会,筹建江津区玉石文创园,最终着手打造出富有本土特色的玉石小镇。江津玉的故事未完待续……
发现机遇,回乡再续玉缘
今年36岁的李永亮,16岁起就外出打拼,跟随父亲学得精湛的雕刻手艺,专攻玉石雕刻。多年来,他涉足翡翠、和田玉、玛瑙、玉髓、黄龙玉、寿山石、和田玉、金丝玉等多个领域,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5年,通过央视七套的报道,李永亮得知家乡江津塘河出产优质的玉石,他萌生回乡发展的念头。经过实地考察塘河里的石头,外形圆润饱满、玉质细腻,非常适合雕刻精美的玉石工艺品,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继续在热爱的领域里深耕。
如今,他在塘河拥有自己的玉石工作室,主营业务包括玉石雕刻、成品制作及原石销售,每月工作室的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就在上个月,李永亮的小店铺卖出了超过2吨的玉石原料,这是对他一直以来对玉石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最好回报,他的故事也为塘河的玉石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玉石资源不可再生,每一块玉石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玉石的潜在升值空间,更别说这种具有稀缺性和独特性的高品质玉石了。”采访中,李永亮说。
激活市场,政府鼎力扶持
11月14日,塘河镇的玉石交易市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20多个展位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石爱好者。有在摊位前驻足停留依次观望的,有与卖家周旋砍价的,有向周围群众展示珍品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一位姓程的先生骑着摩托车缓缓地驶向市场,他在河里捡了块透亮的石头,也来看看市场行情,卖给有缘人。
“你这块玉纹路清晰,内里透亮细腻,是块好料哦。”
“算你运气好捡到了”。围观群众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不出一会儿,就有来自重庆的玉石老板以四位数的价格收走了这块玉石。
当天,该镇党委书记张福炼,宣统委员刘莲实地查看玉石交易市场。他们向在场群众表示,政府将多措并举助力塘河玉石产业发展。据悉,在社群管理上,塘河镇积极组建塘河玉石群并及时传达最新的相关政策。在人员培训上,邀请玉石鉴别专家到塘河开展专业的玉石知识培训课程。在市场管理上,加强监管,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按照专业玉石评定标准,规范价格。
“接下来,塘河将迈向玉石雕刻加工、展示展销和市场一体化新阶段,抓紧完善玉石交易市场的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完整、高效的交易平台。同时,盘活市场,增加群众信息,推动整个玉石产业的发展。”张福炼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