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逆袭非遗!这群老人有何“花”样绝招?
当非遗技艺遇上银发岁月,会碰撞出怎样的温情?在圣泉街道海惠社区,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给出了答案——她们将丝网与铁丝编织成永不凋谢的“鲜花”,也为她们的晚年生活赋予了新的温度与色彩。
走进海惠社区的活动室,10多位老人围坐在长桌边,时而传来阵阵欢快的谈笑声。在她们手中,一根根细细的彩色金属丝,绕成圆圈,蒙上粉白色丝网,再经过捆绑、组装、造型,每个环节不算太快但格外细致,一朵朵粉色桃花造型的丝网花缓缓成型。
一旁的桌上,扑面而来的斑斓色彩让人惊艳。桌上堆叠着红色玫瑰、紫色鸢尾、金色向日葵等数十种花,花瓣舒展如真,叶片脉络分明。逼真盛放的花朵,让人难以相信,它们是由一群“银发联盟”制作而成。
指尖花开,编织非遗传承
海惠社区与丝网花的故事,要从75岁的居民李荣碧说起。
2018年,李荣碧偶然接触到丝网花。一簇丝网花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花瓣薄如蝉翼,却倔强地舒展着。她凑近细看,指尖轻轻触碰花蕊,惊叹道:“这铁丝缠的,比真花还活泛?”
“当时就想,要是能学会这门手艺多好,既能锻炼手脑,还能充实退休后的生活。”李荣碧说。
李荣碧买了一些原材料,就开始自学制作丝网花。没有老师指导,她便对照视频反复练习。铁丝划破手指,她用创可贴一裹继续;花瓣弧度不匀,便不厌其烦地拆了重做几十遍。她弓着背,捏紧铁丝,直到一朵歪歪扭扭的花朵终于成形。
随着日复一日地练习,李荣碧的手艺愈发熟练,名声也传播开来。渐渐地,有邻居被她的作品吸引,想要跟着学习。社区得知后,热心提供了场地。
“人老了,脑子可能不如从前灵光,手可不能钝!”她常念叨这句话。2021年,社区活动室的一角成了她的“花房”,也有了4位志同道合的伙伴。
为了让大家都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李荣碧用心记录下不同花卉的制作要点。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秘籍”:玫瑰要七层花瓣,鸢尾的叶脉需用细线勾边,向日葵的花盘必须用双层丝网才能饱满。她总说:“教不会大家,就是我的责任。”
这份对技艺传承的执着,让丝网花制作在社区生根发芽。2023年,手工丝网花成功申报为江津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繁花背后,藏着暖心故事
在这片姹紫嫣红中,藏着许多治愈的故事。
69岁的包奶奶家住盛璟东方小区,她轻抚着手中的丝网桃花感慨道,“这里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不来心里空落落的。”
几年前,包奶奶的外孙不幸患上肿瘤,让她整天沉浸在焦虑与忧伤之中。女儿心疼母亲,便把母亲带到自己曾上过公益课的社区活动室,告诉她:“娃喜欢向日葵,给娃做几朵永不凋零的向日葵吧。”
包奶奶的包里经常装着一朵丝网向日葵。有一次,外孙住院时,她守在病床边,指尖缠绕金黄丝网。孩子的脸贴向花瓣,轻声问:“外婆,这花不会谢,对吗?”她强忍泪水,用力点头,默默将祈祷捏进每一片花瓣。
如今外孙病情稳定,她仍每日步行半小时到活动室,风雨无阻。“我亲手做的这些花,不仅让外孙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给了我许多精神力量。我要坚持做下去,用这些花去温暖更多需要慰藉的人。”她摩挲着向日葵,笑容比阳光更暖。
在专注创作的人群中,83岁的林奶奶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她的年纪是“银发联盟”中最大的,但手速却丝毫不比其他人慢。只见她指尖轻轻一捻,铁丝便顺滑地弯成一道优美弧线,再巧妙地裹上渐变色丝网,眨眼间,一片层叠有致的桃花便在掌心绽放。
“以前觉得活到这把年纪就是等日子,没想到老了还能用双手造出这么多花样!而且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每天都乐呵呵的,比一个人呆在家里有意思多了。”她笑着举起作品,褶皱的眼角漾开自豪。
爱心传递,织就社区“春天”
如今,这个温馨的团队已壮大为“七彩海惠巧手团”,成员达20人,最年轻的53岁,最年长的83岁。每个工作日的下午,活动室总飘着欢快的旋律。老人们边唱歌边缠丝网,剪刀声、欢笑声、花瓣簌簌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
随着巧手团制作的丝网花越来越多,社区顺势在网上发布丝网花作品。由于造型逼真,价格实惠,丝网花很受欢迎。“黄色的腊梅是我们的‘爆款’,咨询的人很多。”李荣碧说。
“做这些手工艺品非常耗时,一个作品通常要一两周才能做好,但她们一直以来都默默付出、不计回报,还经常到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教学,把这项技艺教给更多人。”海惠社区党委书记李萍介绍。
李萍感慨地说:“她们真的特别了不起,至今,卖花所得的6000余元收入,全部都投入了社区公益基金,用于社区救助、慰问困难群体等,为社区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窗外,社区花园的桃树已抽出新芽,而桌上的丝网桃花却永不凋零。花儿静默地绽放,仿佛在诉说:我们留不住匆匆的时光,但可以用心编织每一个值得珍藏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