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正文

传承生命大爱 带动216人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记重庆市道德模范龚光荣

发布日期:2022-02-11 10:28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走进南华康居小区,一份贴在墙上的名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江津区人体捐献者协会个人会员的花名册,名单上的216个名字,大多是小区里的居民。从年过八旬的老人到最小“00后”,大家做出了一个捐献遗体器官的共同承诺。而当初发动他们的人,正是邻居龚光荣和他的老伴李洪玉。

“挽救别人的生命,也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每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投身遗体捐献公益事业,”第七届重庆市道德模范龚光荣的回答朴实而动人。从儿子捐献遗体到夫妇二人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再到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他们用爱为生命续航的故事,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缘起,平凡家庭蕴藏不凡大爱

人生的前半程,龚光荣和老伴对“遗体器官捐献”这件事了解并不多。直到2012年,这个词组才第一次进入他们的生活。 那一年,27岁的独子龚莜植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龚光荣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但收效甚微。去世前一个多月,病床上的儿子突然向父亲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爸爸,我想捐献器官。”

望着病重的儿子,这位朴实的父亲听完有点手足无措。“爸爸,我想通了。”儿子耐心解释道,“小时候您不是经常教育我要爱国爱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捐献遗体可以救活别人的生命,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您就支持我吧。”曾当过军人的龚莜植想法很坚定。

2012年9月7日,龚莜植因病去世,按照其生前遗愿进行了器官捐献,帮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送走儿子后,龚光荣夫妇回到了家里,面对前来关心的亲朋好友,他们发现许多人对人体捐献并不了解,有的人甚至存在误解。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萌生:何不借此机会现身说法,把人体捐献这件事推广起来呢?他们决定,当一名呼吁人体捐献的志愿者,动员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

2014年初,龚光荣、李洪玉前往江津区红十字会,正式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成为南华社区第一个签订遗体捐赠协议的家庭。

坚持,一言一行种下星星之火

“生活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这是失独后龚光荣夫妇最真实的写照。

“最开始想着先从身边的亲戚朋友入手,大家关系亲密些,不至于闹得太难堪,可谁知很多人还是难以接受。”2014年夏天,夫妻俩带着资料到姐姐家宣传,没想到刚开口,姐姐全家都“黑了脸”,直接把他们赶出了家门。

对邻居宣传遗体捐献,那就更难了。往往刚开口,邻居们就觉得提“遗体”这个词晦气。更有邻居认为龚光荣一家不安好心,故意诅咒他人“早点去死”,对龚光荣恶语相向更是家常便饭。很长一段时间,龚光荣夫妇在邻居们眼中都是“扫把星”,大家远远看见他就绕道走。

尽管饱受打击,龚光荣却并没有气馁。“我就是死,也要把这件事干到底!”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遗体捐献公益事业,只有初中文化的龚光荣多次前往江津红区十字会拿资料、向工作人员请教,积极补习专业知识。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流程后,他又将群众眼中“犯忌讳”的语句编成“言子儿”,或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聊,或跑到小区院坝、滨江路等人群集中的地方集中宣讲,降低大家对遗体捐献的“敏感度”。李洪玉也不闲着,经常带着一家三口的捐赠志愿书,挨家挨户给妇女同胞做工作,讲述儿子捐献遗体的动人故事……

就这样,在夫妇二人不懈努力下,乡亲们的态度从质疑到逐渐接受再到主动参与。春风化雨中,藩篱逐渐“解冻”,大家的观念也悄然转变。

期待,汇广博之爱为生命续航

从事遗体捐献宣传公益事业以来,龚光荣夫妇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们的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江津最美志愿者、感动重庆月度人物、重庆十大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在他们狭小的房间,一本本精美的荣誉证书被收纳在一个箱子里。但夫妇二人真正压箱底的“宝贝”,不是分量最重的奖杯,而是薄薄的一本遗体捐献志愿者花名册。上面写着经他们动员、自愿捐献遗体的200多位志愿者的名字。“对我来说,最大的奖励就是更多人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龚光荣说。

从4到216,在龚光荣夫妇大爱的感召下,“花名册”上名字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仅2016年1月22日,龚光荣所在的社区就有45位居民集体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这场捐赠,至今保持着全市最大规模集体(社区)捐赠遗体器官的记录。

如今,龚光荣夫妇的生活仍然清贫而充实,他们身边的许多人也早已不再“谈死色变”。在每一位做出遗体捐献决定的志愿者和家人眼中,为另一个生命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续航。因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加广博的爱。

记者 陈婷

责任编辑:傅婧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