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正文

圣泉古道探幽

发布日期:2023-03-06 09:34

圣泉古道探幽

圣泉古道,起源于双龙场,建于北宋,兴盛于明清,衰败于交通发展的时光中。这条江津县志有记载的古道位于江津区圣泉街道,长约2.6公里,是川渝地区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生态最美的一段古道,是古时由江津到重庆、成都的必经之路。

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不知有多少古道,但圣泉古道绝对不一般。它不但堪称“成渝交通史上的活化石”,而且从这条道上先后走出了明代工部尚书江渊、联圣钟云舫等众多历史先贤;走出了开国元勋聂荣臻、“两弹一星”院士邓稼先、周光召和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一条古道上走出如此多的名人,不由人想去一探其前世今生。

这个冬日,淡淡的阳光下,我们一行文友来到圣泉古道开始了探幽之旅。鸟声啁啾此起彼伏,令山野间显得格外宁静。我们缓缓行走在山高林密、溪水潺潺的圣泉古道上。

站在圣泉高家坪极目眺望,古道就像一条白色丝带,柔柔地环绕在绿色大地上。凭栏怀想,我仿佛看见了昔日古道上来来往往的商贾马帮、行人轿夫,要长途跋涉,穿着补钉布衣,披着垫肩,双腿打着绑腿,但是脸上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不屈。他们穿梭在古路上,有说笑声、脚步声、马帮的铃声回荡于山野间……

古道上有座千年古寺名石佛寺,曾几何时也是香火旺盛,香客不绝。它与圣泉古道一样,历经了兴旺、鼎盛、衰败的起起落落。

在石佛寺的左侧,一条石梯步道沿长江岸边连绵起伏,直通古大桥、高家坪、津福,到走马驿站,继而去重庆或成都……步道通往远方,极大地便利了沿途的物资贸易交流。从唐时起,江津县城里的生产资料、药材、布匹、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种生活必需品,都通过古道循环往返延伸到水运所不及的地方。由于时间的打磨,古道上部分坚硬的条石已磨出凹槽,深约10公分。

位于古道第一站的三河村大桥,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拱桥,桥长约26米,宽约6米,桥上两边护栏的石材用榫卯工艺打造得丝丝入扣,桥面一排排连二石,十磴一组拼合而成,至今桥面石缝紧密,连杂草都无法生长,只有薄薄一层青苔覆盖在青石上。当年建造者的技艺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年代久远的桥面被磨出深深印痕。桥的左岸有一棵高大的黄葛树,华盖如伞,荫庇着各色路人在树下歇息,喝几口清凉的井水,擦擦汗湿的脸庞,又行色匆匆继续赶路。

黄葛树下,一块硕大的石碑矗立在古桥边,碑身刻有“古大桥”三个大字,右竖刻小字为“署江津县江国璋题”,落款“光绪五年己卯九旬江璧士庶口修”。据当地人介绍,此碑已立于此150余年,石材取于当地所产,碑高2.3米、宽0.85米、厚0.2米,碑上字迹系三次任江津知县的清代著名书法家和治印所书。

这一百余年的沧桑巨变,实在是让人唏嘘感叹。值得欣慰的是,而今圣泉当地正着手将这条古道申报为“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保护。

同行一位采风文友指着石桥前面陡峭的山崖说:“当年我下乡当知青,经常行走在悬崖边的古路上,真是上坡脚杆软,下坡打闪闪啊,那艰难危险至今也无法忘怀。抚今追昔,真是新旧两重天啊!”是啊,日月轮回、四季交替,如今的圣泉交通发达,行人渐稀的古道也归隐于时光背后。但它并未消失,而是在新时代以另一种新姿回归,成为滨江新城版图上的亮眼风景。

但见桥头两岸,一排排石梯向上延伸;古道旁,山庄田野、田畴竹林,山峦叠嶂、沟壑溪流,一路风光美景令人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