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江津区生态环境局
以“无废城市”创建为契机
启动“无废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先锋镇保坪村是首批试点村之一
“无废乡村”一年时间的试点推行
给江津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带来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
▲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江津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场景上新
环境处理设施进乡村
据了解,先锋镇在试点中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51个农村垃圾收集点,配套增加800个垃圾桶,建设阳光沤肥房2个;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改厕2990户,同时加速农村旧房提升和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乡村地区与城市不同,相较于工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区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不高,主要以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污为主,保坪村也是如此。
▲先锋镇文明村保坪村 记者 袁孝椿 摄
▲先锋镇文明村保坪村塘坎上大院 记者 袁孝椿 摄
基于保坪村的情况,江津区生态环境局同先锋镇为该村引进了一批粪污处理设施,并联合专业合作社,通过干湿分离等方式,将部分粪污转为农家肥,服务当地农业发展。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让原来的粪疙瘩变成了如今的“金疙瘩”,当地未发生粪污偷排偷运现象。
江津区生态环境局介绍,自开展“无废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江津区各镇街共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808余吨,清理村内水塘1332口,清理沟渠1593.46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766.18吨;评选美丽庭院、院落353个,评选清洁农户8340户。
机制创新
“四破四变”
打开垃圾处置新局面
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大问题。由于村民普遍缺乏垃圾管理意识,家里的生活垃圾往地沟里倒,田里的秸秆在地里面烧,是当地延续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一时之间很难改变。
对此,先锋镇积极探索创新垃圾治理模式,总结出一套“四破四变”工作法,即打破服务方式,变“统包统揽”为“自筹自治”;打破保洁方式,变“分区保洁”为“全域覆盖”;打破收运方式,变“分散收运”为“集中收运”;打破考核方式,变“粗放考核”为“精细考核”。
▲先锋镇保坪村
▲先锋镇文明村保坪村梦田农庄 记者 袁孝椿 摄
解决垃圾治理难题,先锋镇在收运和资金两个环节下功夫。农村地区居民住宅分散、道路分布破碎,普通的垃圾收运车开不进村,给当地的垃圾收运带来不便。先锋镇因地制宜,在村里的集中垃圾收运点和各村户院落之间设置若干便民垃圾转运收置点,打通村民家门口前的“最后一公里”。垃圾收置点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资金上,先锋镇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方式,采取“村民自筹”+“政府出资”的模式,根据实际收取农户每年30元至60元不等的卫生保洁费,激发群众参与农村垃圾治理的积极性。
▲保坪村“洁卫士”人居环境治理志愿服务队(江津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如今,先锋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已驶入专业化轨道,做到了有专职人员、有专用设备、有统一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保洁队伍,实现了村居全覆盖。
“通过‘四破四变’工作法,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由政府包办向共同治理、由粗放处置向精细长效治理的转变。” 先锋镇党委书记曾祥敏表示。
理念更新
“无废乡村”成全村共识
“以前对于垃圾都是‘自扫门前雪’。通过学习环保理念,现在大家都积极参与到了‘无废乡村’的创建中。”保坪村驻村第一书记谢晓科介绍,村里现在设有一个“无废乡村”科普宣传牌,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供大家学习。
在保坪村,建有一个环保超市,村民可以将自己平时生活中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放入环保超市里面兑换积分。以前,当地村民在地里用完农药、化肥等产品后,都是把包装袋直接扔地里;自从有了环保超市,地里再也见不到这些白色垃圾了。
赖明萍说,用这些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既得了实惠,又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先锋镇保坪新村 特约摄影 黄健 摄
除了环保积分等激励机制,村里还设置了专门的垃圾专管员,对作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损害环境行为的村民进行劝导,推动形成“无废乡村”共治共管的新局面。
如今走在江津区的乡村,道路干净整洁,触目皆是春景。香草村、保坪村先后被评为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优美的环境带“火”了江津区的乡村旅游,为全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先锋镇保坪村美如画 通讯员 刘松荣 摄
“先锋镇保坪村是我们江津‘无废乡村’建设工作的首批试点村,结合目前的实施效果,后续我们将联合其他部门,推广无废乡村前期试点经验,以点带面,凝聚民心,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靓丽底色。”江津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无废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目前正在逐步推开,吴滩红色美丽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四面山凤尾乡村旅游环线整治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石蟆镇中坝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正在制定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