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白沙古镇与58前行科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本协议涉及健全白沙镇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加快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推进旅游产业优质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深化文化旅游人才交流等多个方面内容。
协议双方约定将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强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白沙镇本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白沙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58前行科创在产业运营与招商等领域拥有丰富的服务经验和资源,双方的合作将以尊重白沙古镇上的每一栋古老建筑、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文化为基础,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打造百亿影视产业城,力求把江津白沙建设成又一个重庆文旅新地标。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驴溪河一带就已形成村落。北宋时期即已建镇,是江津区十四镇之一。北宋至清朝时期,商贸发展,白沙镇以码头为核心,形成平行于长江的市街,是川东、川南水路要津与川黔滇驿道上的商贸重镇。如今留存的朝天咀码头以及白温古道、白土古道等10条古道,是当时商贸繁荣的印记。现存民生街、东华街、文峰街、吉祥巷、石坝街、黄泥咀街、高家坳街、板板街等古街巷都保存完好,至今保留着清末民国初期的风格。身处白沙古镇之中,脚踩悠长斑驳的石板路,路过光影交错的吊脚楼,仿佛可以穿越时光看到千年前的先祖扛着货物气喘吁吁匆匆赶路的身影。
随着历史与光阴的更迭,白沙也在积淀着自己的文化魅力。1870年,“白沙帮”奠基人邓清涟与张元富发起集资,在黑石山创办聚奎义塾,1880年正式开办聚奎书院(今聚奎中学)。聚奎书院创办百余年,英才辈出,培养出的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并称“聚奎三杰”。白沙处处彰显着历史人文气息,就连看似普通的工商学校其前身竟是邓鹤翔在1905年创办的“私立新本女子学堂”,是当时整个川渝地区最早兴办的女子小学。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郭沫若、许泽珩等文化名流学者更是云集白沙,各类抗日活动、教学和学术活动盛况空前,涌现了卢前撰写的《白沙镇歌》、吴伯超指挥的“万人大合唱”,碧野创作的长篇小说《没有花的春天》、散文《奔流》等大批优秀文艺作品。
千年的风雨蹉跎不了白沙古镇的风貌,枪林弹雨也改变不了白沙古镇的精神。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白沙古镇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民政府内迁重庆,白沙成立重庆市户口疏散白沙指挥所,此后一批机关、工厂、学校纷纷顺长江而下迁建来此,白沙镇经济日趋繁荣。白沙依托发达的工商经济以及悠久的办学历史,在抗战时期吸引内迁的文化教育工作者荟萃于此,成为抗战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众多的名人故居在抗日日期被用作抗战功能,如卞小吾故居、夏仲实旧居、卞家院子、邓家院子等。抗日名将夏仲实旧居,又称“德庐”、夏公馆,是官邸和练兵场所,夏仲实曾在这里宴请冯玉祥等名人,积极宣传抗战募捐。许多的由各商帮商会筹资修建的行业会馆,如张爷庙就在抗战时期接收过许多流亡师生,也曾作抗战物资仓库。陆军第十六后方医院(又名第二陆军医院旧址)在抗战时期用来安置难民和流亡的学生。
穿梭于白沙的各个抗战遗址之间,慢慢品读这些被时间和岁月留下来的抗战故事,了解每一座建筑的前世今生,对革命先驱的缅怀与敬意也会更深一些。保护历史,最好的方式是让其活化利用。为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白沙提出了在抗战遗址基础上打造“老山城”影视基地的构想。作为江津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白沙镇大力推动文旅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白沙百亿影视产业城。
此次合作聚焦白沙古镇品牌IP打造,活用好文化、民俗、影视、白酒等现有资源,讲好“白沙故事”,进而达到以文化发展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创产业发展的双向目的,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尊重、还原白沙本土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58前行科创将以文化加产业的模式,引入IP来打造白沙文化创意城。
未来,58前行科创将依托产业招商、资源整合、数字文创等领域优势,借助独特的文旅产业运营理念,整合文化、艺术、商业等要素,充分发挥白沙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积极推进白沙古镇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为这个长江之滨的千年古镇注入创新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