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均福于1988年从事侨台联工作,至今已经从事侨台工作30余年,每当谈起杜市片区的侨胞台胞,潘会长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虽然已经79岁了,但他仍清晰的记得杜市辖区的每一位侨台胞的基本情况。
他是大家庭的“好大哥”,他用心、用情把工作做到了每个侨台胞心里,永远把他们的事放在第一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回大陆探亲的侨台胞越来越频繁,在经济上帮助亲人的也很多。但随之发生的经济分配纠纷问题,就成了令人头痛的事了。调解纠纷也成了当时侨台联工作的重中之重,潘会长几乎天天都在调解纠纷,惊动全杜市的湘萍村白氏纠葛,潘会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以解决。
杜市镇原新化村、王家村是杜市辖区交通最差的地方,因侨台属最多,潘会长便是此地的“常客”。前些年,为解决邹家兄弟经济纠纷,他多次走路上门(未通公路),让头破血流的几兄弟又和好如初。2012年,邹胜基不幸瘫痪,潘会长心急如焚,向上汇报,带上慰问礼品前去看望。为缓解邹胜基的焦虑,一贯节约的潘会长狠心给自己买了手机,隔三差五的打电话同邹胜基聊天,或传达有关港澳台的最新时政。逢年过节,必带上小礼品上门小坐半天,十一年来,从未间断。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侨台属当年受到一些不公的打击迫害,造成了身心的伤害,好多人的安家立业成了老大难的问题。也成了侨台联的核心工作。1995年,湘萍村舒通胜因房屋年旧未修以致成为危房,住房安全成为问题,潘均福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慰舒通胜情绪,同时联系村委干部,上下协调,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舒通胜得以顺利重建了住房。新场天宝村的贫困户老光棍(陈敬国),潘钧福多次去陈敬国家,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出谋划策,协调村委会领导和村民,一起平整院坝,装修旧屋,生活环境焕然一新,热心的人自然就来了,好事就成了。后来,子女长大了,住房又不够了,潘会长又陪同老陈跑镇政府,跑房管所,找工程队,建成了崭新的小二楼。现在,两个儿子均已安家,老陈也安享天伦乐。俗话说“好事多磨”吔!
身为工作中的“老黄牛”,潘均福三十年如一日,时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掌握新思想、运用新理论,切实做好对侨对台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每当侨台胞遇到困难时,潘均福知道后,总是出力又出钱,亲力亲为,全心帮助解决问题,深得大家敬佩。30年里,他宣传落实对侨对台政策1500余次,为侨台胞解决实际困难256件,接待侨台胞2000多人次。还积极引导侨台胞属向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回馈社会。目前杜市镇侨台联成员有21名,据不完全统计,杜市镇侨台胞属捐资财物达15万余元。
身为生活中的“热心人”,潘均福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1985年,在担任月坝村八组队长期间,一个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摔折了手臂,潘均福立即发动群众,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近两公里的路面维修,并全部铺上石板,并一直维护此路段至乡村公路修建后。从此,孩子上学,老人赶集,天晴下雨,都安然无恙。72岁,他又被推选为网格长,杜市镇人大代表,不遗余力的继续发光发热。
服务三十载,润物细无声。30年来,潘均福会长,从胸怀大志的中年,变成了背曲腰躬的八旬老人,在时间搓磨下,他的耳朵听力严重下降,但仍保持一颗火热的心,用心用情地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无私奉献,誓将“爱国、奉献”这颗种子播撒在杜市镇侨台联每一位成员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