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科技 > 正文

农业技术 | 田间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优化种植措施

发布日期:2023-05-11 10:30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摘要:平顶山市是河南省农业种植大市,玉米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以上,玉米生产种植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经济收入,而现已证实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就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并总结了玉米高产优质种植优化措施,为广大玉米种植户提供参考。

平顶山市是河南省农业种植大市,玉米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以上,玉米生产种植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经济收入,而现已证实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就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并总结了玉米高产优质种植优化措施,为广大玉米种植户提供参考。

一、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材料。本试验统一采用郑单958玉米品种进行研究,设计了2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区,种植区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目的是更好地控制变量,更科学地比较不同种植密度下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变状况。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每组行株距60厘米×30厘米(标准组),本次研究中设计试验1区、试验2区的行株距分别是60厘米×20厘米、60厘米×40厘米,各试验种植区面积50平方米,进行单次重复、随机排列。

(2)方法。经现场勘测检查,确认试验田种植条件优良、有机质含量均衡。种植前施足基肥,一般每公顷磷酸二铵、硫酸钾、尿素的用量分别为300千克、300千克、500千克。后期用尿素作追肥,每公顷的施用量以400千克为宜。选择夏季作为试验时间,因为试验区域夏季降水集中且偏大,所以试验过程中要关注田间排水情况,提前在和种植垄沟相距20厘米处开设出排水沟。后期观察比较中,于玉米抽丝后1个月之内按照随机原则选择玉米植株,在其穗上取100粒玉米果实作为分析样本,重复进行3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的品质与产量。

2.试验结果分析。

(1)品质。

①玉米蛋白质含量。本次试验中,统计标准组、试验1、试验2玉米花粒期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25%、9.50%、11.4%,成熟期分别为10.8%、9.7%、12%。

②玉米脂肪含量。本次试验中,标准组、试验1、试验2玉米花粒期脂肪含量分别为5.7%、4.5%、4.3%,成熟期分别为5.75%、4.55%、4.45%。

③玉米淀粉含量。本次试验中,标准组、试验1、试验2花粒期玉米淀粉含量分别68.99%、71.2%、62.3%,成熟期分别为70.3%、71.2%、63.1%。

(2)产量。

种植密度为60厘米×20厘米时,玉米单株生长过程中由于存在相互遮挡等情况,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此时就无法为玉米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密度为60厘米×40厘米时,尽管单株玉米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供应环境,但却占用了较多的土壤资源,也会导致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下降。观察测量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籽粒灌浆速度,发现若其种植密度较小时,那么有助于改善单株的透风、透光条件,玉米生长态势较好,灌浆速度较快;但是密度较大时将会造成种植区出现水肥供给不足的情况,对玉米生长形成不良影响,玉米灌浆速度较慢。故而,在玉米生产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控制玉米种植密度,在保证其产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改善品质。

二、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方法

1.优选品种。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较多,包括山脉、丘陵、平原以及洼地等,为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应结合本地的气候、水肥等条件选择适合密植的品种。但类型不同的品种其耐密性也有所差异,紧凑型杂交种的耐密性较强,增大种植密度时能较好地维持其产量的稳定性;而平展型品种的耐密性较差,密度增加时其亩产量会相应降低。

(1)平展型中晚熟玉米。这种玉米的穗位之上、之下各个叶片与主杆夹角分别大于35°、45°,每亩留苗3000~3500株为宜,建议在春季播种,这样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干物质的有效积累,最后实现增产。

(2)紧凑型早熟耐密杂交种。该类玉米品种最大的特点是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位以上、以下各个叶片与主杆夹角分别小于25°、45°,每亩留苗密度4500~5000株

(3)中间型。这种玉米品种的叶片与主杆夹角大小处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通常是中早熟耐密品种,留苗密度3500~4500株/亩。

2.人工授粉。这种方法能较好地满足果穗顶部迟出花丝的受精需求,逐渐消除负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减少秃尖、缺粒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最后实现粒大饱满。增产幅度为8%~10%。具体操作方法:当玉米雌穗进入吐丝期,于上午9~11时,用一条长绳两人牵拉着进行授粉,或是用一个丁字尺架,种植人员于田间走动并触动雄穗,使其散粉,借此方式使迟出花丝授粉效果得到保障。可以隔天进行1次授粉操作,连续进行3~4次,通常能够较好地满足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授粉的要求。抽雄、吐丝后期及时剔除田间空株,有助于提升光照强度,降低郁蔽度与水分、养分的消耗量,增加玉米粒重。

3.结合玉米生长特征,确定最佳收获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为玉米成熟期需经历的三个阶段,由于玉米和其他作物之间存在生理差异,籽粒生长在果穗上,成熟以后通常不掉落,后熟性较强,因而完熟期才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期。如果在乳熟期收获,此时植株内大量营养物质正输送到籽粒内并逐渐积累,籽粒内还存在着45%~70%水分,此时采收玉米晾晒时会耗用大量时间,自然晒干以后千粒重明显下降。结合试验数据,乳熟期采收通常会减产20%~30%,且品质显著下滑。完熟期以后如果没有及时收获,此阶段玉米茎秆的支撑力下降,植株倒折的概率显著增加,倒伏以后果穗局部接触地面易发生霉变,也易受鸟虫的侵害,对产量与质量均产生不良影响。关于玉米植株是否真正进入完熟期,可从外观上判断,其特征主要有:植株的中、下部叶片泛黄,基部叶片枯萎,果穗黄叶松散,籽粒乳线消失不见,黑层形成,硬度显著增加,且表现出本品种固有的色泽。

可见,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种植户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品种,结合其特性、产量水平、土壤肥力等合理设计种植密度,并加强田间管理,力争在完熟期尽快采收,将合理密植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